top of page

以刀刻劃,以色寫形,探究雕塑的動與不動

論曾上杰的木雕創作

 
曾上杰作品|以刀刻劃以色寫形論曾上杰的木雕創作|THE POINT POST

以木雕為創作的藝術家曾上杰,在量體上匯聚了關於速度、節奏、色彩、光影等豐富探討,藉以突顯時間在創作過程中的作用軌跡,作品展現極高的辨識度與當代語境,也翻轉了一般對於木雕所認知的沉重意象。


木雕作為減法的藝術表現手法,創作過程雖然相對緩慢,但隱藏在其中的不確定性甚至可說是危險的狀態,具有一種極為深層的刺激感。尤其以木材為媒材,還需面對與處理纖維的狀況。也因此,儘管曾上杰多以樟木為材料,但每塊木材會因為樹木成長過程而形成不同的組成結構,直至下刀後才會知道內部的紋理狀況,等於每一次的創作都在重新認識材料。


來回審視的創作節奏


曾上杰專注以人為創作主題的選擇,可回溯至小時候臨摹漫畫的經驗,當時在各類題材中就對於人物的描繪特別感興趣。而且相較於其他生物,唯有人類會藉由延展身體的姿勢來觀照自己的身心狀態,所形成的動態還能延伸出更多可能性的闡釋。再者,他覺得人的手勢會傳遞出語言以外的訊息,而眼神亦是如此,同樣在無表情的狀態下,只要眼神稍有不同,我們就可以察覺這個對象的狀態是如何。能夠透過觀察這些細微的動作與情緒所反映的狀態讓曾上杰感到很著迷,從而探索與挖掘人的內在,也成為他的創作核心。


談到如何掌控創作與材料的狀態,曾上杰認為:「和作品保持距離是很重要的。」他以開車為比喻,剛開始上路時因為過於專注盯著前方,視野也就相對會受到限縮反而看不到整體路況,而隨著經驗增加或是心情放鬆,目光所及的視野就會更加寬廣。面對創作亦是如此,曾上杰會先觀察材料,接著用筆畫上打算削除的範圍,再選擇對應的刀子進行敲鑿,並在初坯形成後就先上色。「只有在敲的時候,我才會專注與貼近和作品之間產生對話。」而敲掉一輪之後,就重新再與作品保持距離。


「不過分投入,才得以保持理性地觀看與思考。」他持續進行著「看一圈、畫一圈、敲一圈」的步驟,看似逐漸削減木材量體的過程中,卻也在每回合檢視、下刀的循環中持續增添新的思考,透過反覆的塗繪上色和削減,是一個從模糊到逐漸清楚的過程。至於偶爾可在作品表面窺見的黑色線條,是曾上杰最初繪製卻至最終仍未削去的範圍,反映在創作過程中進行的無數思考與調整。




時間與速度的呈現


曾上杰覺得,若在每部分都追求精雕細琢,作品就變成不會動的靜物。儘管雕塑本來就是靜止的,但藉由作品指涉的方向性,即能帶出蘊含其中的生命力。至於如何讓作品在靜止狀態下呈現動感,他認為只要將人物的視線、手勢甚至脊椎線的動態作出方向性引導即可達到效果。也因此,每次的下刀並非單純雕出形體,更像是一種精巧的布局,刀刻的深淺與走向所打造出的肌肉線條或衣物褶痕都順著人物整體的動向,讓視覺張力更加明顯。而透過人物手勢、眼神暗示所帶動觀者的視線延伸,也得以讓作品除了實際的體積之外,還有持續向外拓展的無形分量,達到虛實交錯的疊加,也從中帶出時間感的流動軌跡。


在創作過程中,當他認為作品的重點部分已處理到位,對於其餘部分的刻劃就會稍稍放掉,形成張弛有度的層次配置。不追求寫實的擬真風格,作品表面也就不會處理得光滑平整,而纖維的撕裂程度以及刻鑿的斷面深淺之落差,也呈現出媒材承受不同力道與速度所對應的質感顯現,提供另一重審美意趣。各個刻鑿斷面所形成的交界處就如同速寫線條形塑出輪廓,並且透過作品表面所塗繪的冷暖色彩、擺放角度以及空間光線明暗等不同外在條件,都會讓使作品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


再者,曾上杰選擇相較油畫顏料較為易乾且薄透的壓克力顏料為作品上色,得以隱約透出木質的原色與刻鑿刀痕,顏色的使用在於服務作品欲強調的速度感與節奏性,有助於讓刀刻走勢的視覺動向更明確。此外,他也會在作品的臉部繪製五官,但多為平靜的神情而不容易辨讀其心情,「比起情緒,我更在意的是眼神。」他回應說,自己確實無意傳遞明確的人物情緒,相較於表情的描繪,「眼神所看的方向,我倒是想要明確地定下來。」透過幽微的眼神暗示也更為耐人尋味。而曾上杰作品的另一特色則在於底座,保留一定厚度的底座除了具有讓作品更為穩定的實際功用之外,他亦把底座視為作品的一部分,同樣注重底座刻痕的視覺節奏性並將之再往地面延伸,以強化作品與空間的連結關係。



個體的深入探討與再現


曾上杰早期的創作以潛意識為主,大多呈現與人物的拉扯甚至從主體分裂而出,反映在造型上,多以拉長或扭曲的線條,讓兩者產生相互傾軋或拉鋸的緊繃局面,藉以達到強烈的視覺效果,而近期的人物造型則相對較為冷靜內斂。「拉長的線條如果是一個優美的弧線,我現在想做的是更多短促的節奏性。所以更在意的是,現有的造型如何跟刻痕或是顏色呈現的速度感,創造出屬於作品本身的節奏。」曾上杰如此比較自己創作歷程與風格的變化。


從創作主題,也可以看出曾上杰自針對個體的剖析拓展至群體之間互動的觀察;早期作品刻意抹除人物個體的個性與識別度,使之可以是任何一個人。而近期的作品,則強調個體化的差異,如《Swinger》系列多以行走狀態的人物形式呈現,靈感來自於日常對路人印象的紀錄;反映曾上杰從自身擴大至社會的全面觀照。因而在布展時,他會將展覽的作品視為一個整體,把空間中共存的各件作品建構出呼應或串聯的關係,透過蘊含在人物造型當中所指涉的方向性,引導觀眾的視覺移動形成動態的聯想,而在展場中形成豐富的多線敘事。


而在去年底,曾上杰與《The Point Post》頂級仕紳報攜手一項特別的創作計畫,為其圖像角色IP「Trentleman」予以具體化。與原創插畫藝術家何宗翰討論、理解由Trend與Gentleman結合迸發而生的Trentleman人物設定後,曾上杰量身打造一位身穿2022年Dior春夏男裝的年輕男士,以堅定的眼神望向遠方,而雙手插口袋的姿勢,則流露出輕鬆怡然的心情狀態,展現Trentleman注重品味與洋溢自信的個性。


曾上杰直言,雕刻僅是一項技術,因此樂於藉由跨界交流讓雕塑創作可發揮的空間變得更豐富,如同這次的合作就揉合時尚、媒體以及藝術的範疇。與《The Point Post》後續的創作計畫,他表示,將把自己視為被挑戰者,持續在自我的風格脈絡與美感經驗之中創造更多可能的面貌。


 

曾上杰|以刀刻劃以色寫形論曾上杰的木雕創作|THE POINT POST

藝術家曾上杰


1991年生於高雄,2016年自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畢業。曾上杰以木雕為主要創作媒材,在2014年以《不會著地》獲「臺灣國際木雕競賽」第三名,作品典藏於國立臺灣美術館與三義木雕博物館等等。而在藝術創作之外,也在「當代電影大師」樂團擔任貝斯手。










 

Editor‭ ‬‭|‬‭ ‬Abby Yang

#曾上杰 #木雕 #藝術家 ©有著作權侵害必究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