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先行者姿態─易雅居 張增偉

台灣家居美學先驅─易雅居進口傢俱總經理

Interview With Lorries Chang

 

走進台北仁愛圓環旁後巷,很難不被「易雅居當代空間」吸引,前庭佇立一顆草間彌生的經典南瓜,櫥窗內多款精緻典雅的手工傢俱搭配當代藝術品,說是畫廊空間一點也不為過。易雅居作為頂級傢俱店的領頭羊,成立迄今已有30餘年的歷史,由創辦人張增偉與夫人白手起家攜手奮鬥。在三十年前,台灣頂級家居市場尚未成熟之時,便一個人騎著摩托車挨家挨戶談生意,即使常吃閉門羹,他也越挫越勇,從不輕言放棄,秉持誠懇的信念,一步一腳印向前,帶領易雅居成為台灣藝術生活美學先驅。




誠信為做人第一準則


「做任何事要對得起自己,自己晚上睡得好最重要。」這是在訪談中最深刻的一句話,確實在現在互聯網興盛的快速世代,人與人間的互信基礎開始改變,取而代之的是衡量彼此間的商業利益。張增偉做生意永遠秉持著「誠信」原則,他直率地表示,現在市場上部分廠商及客人都只以表面價格衡量交易的價值,忽略了背後的美學專業及服務,導致後續選品不符合業主本身空間設計而產生糾紛。基層出身的張增偉說,從過去在跑生意時,不去想以商業利潤為第一導向,取而代之的是和客戶以交朋友的嚴謹態度相處,換位思考理解客戶的需求,並結合自身經驗給予最佳推薦,為產品售後服務負責到底。他表示「讓客戶認同自身專業,不是建立在價錢上面」正是經營最重要的信任準則。張增偉驕傲地說,業界許多頂尖優秀設計師都是他從年輕合作到老的朋友,不少國外品牌都希望能與易雅居合作做生意,這正是因為他貫徹的誠信思維,讓這一路走來能用成績證明,品牌價值已超脫於商品價格之上。


追求創新的拼勁


雖早已是業界資深前輩,在張總身上卻絲毫感受不到距離感,訪談中也分享了許多經營品牌的新觀點。張增偉表示,他是一位好奇心極強的人,喜歡研究新鮮事物,舉凡時尚流行、科技革新,相關雜誌新聞都會是他涉略的領域,創業階段勉勵自己走出舒適圈,找尋新靈感刺激思維,正是他能持續進步的關鍵。「我每個月都會到光華商場走一走,理解現今新的科技策略,更能洞察市場行銷趨勢。」張增偉多年來身體力行關注市場動向,開拓自身眼界,即使已年屆六十依舊保有新思維,在時代洪流中站穩浪尖,獨領風騷。


藝術拍賣市場的華麗歷險


「在原領域停留太久了,人會無法跳脫舒適圈的習慣,自身是不會進步的。」其實多年前張增偉曾轉戰羅芙奧藝術拍賣公司擔任執行長,當時羅芙奧借重張增偉的能力,為專業藝術拍賣市場注入全新DNA。在羅芙奧的四年任期中,他成功將羅芙奧帶到香港,爾後更到中國大陸發展,開拓了更多元的拍賣支線。多年的拍賣市場經歷,對張增偉而言是一趟華麗的旅程,不僅滿足他樂於挑戰的性格,更激發許多創新靈感,其中最令他引以為傲的事,就是「成功將台灣公司帶上國際舞台」。





藝術美學新境界


雖然現在張增偉已經不在藝術拍賣市場,但愛好藝術的心一直都沒變,過去曾經舉辦兩屆「35視覺藝術家支持計畫」鼓勵新銳藝術家創作,近幾年則是以協辦展覽方式支持新銳藝術家。張增偉同樣也有收藏藝術品的習慣,收藏物件多樣化,將喜愛的藝術品融合於家居生活中,打開了商業與藝術跨界的一條路。易雅居門市正是最好的例子,如同前段所述,走進易雅居當代空間就好像走進一間藝廊,張增偉成功將藝術美學昇華到另一高度。他也笑說門口那棵草間彌生的大型經典作品,十年前購入時就沒想過增值或脫手等問題,純粹用來點綴前庭,美化台灣的街景,讓遠道而來的海外觀光客也能感受台灣巷弄間的美好。張增偉無私為台灣美學奉獻,內化藝術養分,將其灌溉於生活美學之中,正是藝術生活化的生活風格最佳展現。


永遠保有站在第一線的精神


現在的創業門檻相較於過去,降低許多,但成功卻越來越困難,張增偉也以過來人經歷勸戒年輕人要有「擔當」,他觀察到多數年輕人創業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為自由,但卻忽略了現實面的辛苦。他認為一位優秀的經營者最該具備的特質之一就是「刻苦耐勞的精神」,永遠保有站在第一線的精神。張總表示過去基層時期的訓練確實給予在經營層面許多養份,他逗趣地說員工在想什麼其實他都知道,畢竟這一條由下往上的路,他走得比任何人都還要紮實。




坦誠與責任感成就男性魅力


張增偉帶領易雅居走過三十餘年的歲月,面對當今市場變化,現在的他早已氣定神閒,淡然處事,這場訪問談的不僅僅是品牌管理之路,更多的部份則是經營者的心態,當中最深刻的兩點正是「坦誠」與「責任感」,這兩點也正是張增偉認為魅力男性所需要具備的特質。對他來說,因為「坦誠」,在業界才能維持一定的優良口碑並結交許多朋友;因為「責任感」才能建立國內外客戶對易雅居的信賴。現在張增偉與夫人持續攜手帶領易雅居前行,以「教導消費者美學品味的專業顧問團隊」來鞭策自己,期許在台灣建立起生活美學的新高度。


 

Photographer‭ ‬‭|‬‭ ‬梁忠賢(‬Wei Yu Studio)· Text‭ ‬‭|‬‭ ‬William Che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