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重新認識Dior

蒙田大道30號:未來,從起點開始

The Reborn of the Address : 30 Montaigne

 
No Dior, No Dietrich.

- Marlene Dietrich -

 

© ADRIEN DIRAND


傳奇影星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在欣賞了1947年Dior的首檔時裝發表即被擄獲芳心,她對品牌的癡迷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在1950年接拍希區考克執導的電影《慾海驚魂》時,瑪琳.黛德麗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得由迪奧先生為其設計戲服,甚至說出「No Dior, No Dietrich」的名言,反映Dior在她心中無可取代的地位。同樣地,每個追求夢想與極致的人,無不深信Dior能讓他們成就完美。


世人熟知的迪奧先生,是在二戰後革新時裝風尚的設計師,正如數年前,Dior紀念成立70周年所推出的數檔大規模展覽,以「夢之設計師」(Designer of Dreams)定義迪奧先生在時尚界的指標地位。然而,迪奧先生在自傳前言就作出這樣的宣告:這世界上有兩個克里斯汀‧迪奧,一個是身為時裝設計師、在蒙田大道30號、誕生於1947年—作為公眾人物的迪奧,以及作為個人的迪奧。在他看來,兩個迪奧的性情喜好、行事作風不同,書寫自傳是出於自己想多介紹作為個人的迪奧。「我堅信我最美好的回憶還沒有到來,而且我的過去也才剛剛開始。」不沉溺在創業成功的緬懷,迪奧先生更期待在未來持續推進的發展。



© KRISTEN PELOU SCULPTURE © ALBERTO GIACOMETTI, RECONSTITUTION DOCUMENTAIRE DE MANNEQUIN 1932-1933


如果說,Dior的起點蒙田大道30號是作為連繫兩個迪奧的接點,它在承載與詮釋Dior美學世界的重要性具有無可取代的指標意義。自1946年末進駐,被迪奧先生比喻為蜂巢的品牌發跡處,是時尚愛好者再熟悉不過的朝聖地點。歷時2年的大舉整建,在今年3月重新開幕,7層樓的空間由建築師Peter Marino融會新古典主義與現代風格,除了呈現著稱的時尚精品外,還擴增藝廊、花園、餐飲、住宿等空間規劃,更徹底而深入地彰顯迪奧先生的內在精神層次。


透過新生的蒙田大道30號,將能夠可以看到更多迪奧先生;游刃於時尚設計以外,論及對建築美學的憧憬、室內布置的巧思、藝術作品的鑑賞、園藝植栽的投入再至料理美食的講究,各種關乎生活美感的面向都能闡述一番獨到見解的迪奧先生。進入這個空間,世人得以重新認識不一樣的他…… 兩個迪奧?


藝術與時尚的推手


時至今日,時尚與藝術的跨界合作已是常見的模式,而被視為在二戰後領銜開此先河的迪奧先生,與藝術更有著密不可分的深厚淵源。投身時裝設計之前,已在藝術圈展現他的前瞻視野,許多如今在藝術史上聲名顯赫的畫家都在他的畫廊舉辦首檔展覽,或許也可以說,沒有迪奧先生的推廣引薦,現當代藝術的發展可能就不是如今的繁盛景象。在蒙田大道30號增設的La Galerie Dior,即出於致敬迪奧先生曾作為畫廊經營者的經歷。


成為時裝設計師並不是迪奧先生預期的職業選擇,年輕時的他更傾心當一名建築師。順應家人期待而攻讀政治,卻流連於巴黎一處名為「屋頂上的牛」(Le Boeuf sur le toit)酒吧,與思想前衛的詩人、劇作家、藝術家等頻繁交遊,研究繪畫、音樂、藝術等,醉心於充滿想像力與創造性的事物中。出於對藝術的熱愛,他在家人的資助下於1928年與雅克.蓬讓(Jacques Bonjean)開設畫廊,23歲便擔任畫廊經理,舉辦過畢卡索、布拉克、馬蒂斯、杜菲等知名藝術家展覽,以及引薦克里斯汀.貝拉爾、達利、馬克思.雅各(Max Jacob)和伯格曼兄弟(Bergmann brothers)之作。


© KRISTEN PELOU


1931年他和皮埃爾.科勒(Pierre Colle)合作另一家畫廊,舉辦了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個展,並策劃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達利經典名作,現為紐約MoMA收藏的《記憶的永恆》(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首次發表。雖然他發掘藝術家的目光精準,但畫廊終究不敵整體局勢的經濟蕭條而黯然結束經營。日後迪奧先生在機運引領之下,逐步踏入時裝設計領域,曾擔任藝術經紀的經歷,滋養了他在時裝設計的獨到美感與敏銳度,總能開創引領時代的風尚。儘管未再重返藝術圈,他仍與年輕時結交的藝術家始終保持友誼,許多設計作品亦取自藝術家之名作為致敬。在1951年,迪奧先生與達利應藏家Charlie de Beistegui之邀,遠赴在威尼斯拉比亞宮盛大舉辦的化妝舞會,共同為賓客設計服裝。


而延續迪奧先生對藝術的重視,蒙田大道30號在整建之際,集結當代藝術家Guy Limone、Jennifer Steinkamp、Johan Creten、Paul Cocksedge、Isa Genzken、Azuma Makoto和Joël Andrianomearisoa等人,為空間量身打造創作。站在大廳仰頭一望,即可看見英國藝術家Paul Cocksedge打造的詩意裝置作品《Bourrasque》,輕盈的白色量體以無重力姿態形成夢幻漩渦,猶如翻飛的設計手稿。而德國藝術家Isa Genzken則打造一株高達26公尺的玫瑰雕塑,以迪奧先生鍾愛的花卉貫穿兩層樓的空間。


© KRISTEN PELOU ROSE II © ISA GENZKEN / VG BILD-KUNST, BONN



蘊育自藝術的高級訂製服傳奇


在1947年2月,Dior首次時裝發表會呈現90套超越時代的設計,受到美國《Harper's Bazaar》的總編輯Carmel Snow以「新風貌」(New Look)讚譽。儘管迪奧先生實際主導時裝設計的時期僅有10年,然而奠定的品牌美學風格自此深植人心,之後接棒的6位創意總監Yves Saint Laurent、Marc Bohan、Gianfranco Ferré、John Galliano、Raf Simons以及Maria Grazia Chiuri,也皆從不同切入點傳承與革新迪奧先生的精神。迪奧先生曾表示:「藝術作品能夠為設計師提供靈感,它們並不是真正會幫助我發現衣服輪廓,但卻能滿足我、讓我有信心。我喜歡在所做的事情中發現藝術作品的迴響。」顯見藝術在迪奧先生的心中極具份量。


自三個工坊起家的Dior,一直都是優雅的代名詞,而以手工縫製的高級訂製服(Haute Couture)更可謂品牌的核心。迪奧先生:「我的靈感主要來源於女性身體的形態:時裝設計師有責任把體現這種女性的形體美作為自己設計的出發點,以更好地提升這種自然美。」他大舉顛覆二戰時期女裝的寬大剪裁,改以絢麗奪目的華美風格,為戰後亟待復甦的社會氛圍開拓全新的視野,展現女性玲瓏有緻的線條魅力。



© KRISTEN PELOU


儘管撼動了世界審美角度、改變了時尚風向,更引領巴黎重登時裝設計的領導地位,這位個性低調的時裝設計師,仍以一貫的謙遜態度談及自己的創作觀念:「我把女性幻化為花朵、圓肩設計,突顯充滿女人味的胸線,繁花簇擁般的襯裙上是婀娜多姿的纖腰。我當時的個人觀點剛好跟時勢一致,『新風貌』成為了對時裝的呼召。」唯有面對時裝設計,溫和的迪奧先生展現出不容妥協的決心:「我想我的工作很單純,就是:不要屈服、立下榜樣、不顧一切去創新。」


而不斷驚豔世人的高級訂製服工坊,在迪奧先生眼中同樣是個奇蹟,他認為那就像是一個可以破解任何密碼的地方,「工坊是象形文字的解譯者。」工作人員可以自如地在那些密密麻麻、完全沒有規則可循的大頭針和像蜘蛛網一樣的線條之間操作。在Dior的裙裝(flou)和套裝(tailleur)兩個工坊,首席裁縫和其副手以及工藝師們在高度機密狀態下工作,像蜜蜂一樣在迪奧先生呵護的「蜂巢」中辛勤穿梭,在品牌創始之初即傾力為高級訂製服注入心血。而高級珠寶工坊也值此同時首度遷入蒙田大道30號,在此將珍貴的寶石精工雕琢成令人屏息的奢華珠寶。


© KRISTEN PELOU


世人僅可從2014年法國導演Frédéric Tcheng的紀錄片《璀璨風華Dior之夜》(Dior and I)略為窺探一二,這部影片拍攝2012年甫接任Dior創意總監的Raf Simons,必須在上任8周內籌備高級訂製服的發表過程。在緊迫的時程中,經驗老到的工坊團隊展現嚴謹的製作流程,在維持非凡手工技藝的同時,配合創意總監提出的嶄新概念做出精準且高效的應變調整,歷經新舊觀念的磨合來克服過程當中的無數挑戰;根植於傳統,要朝向哪裡前行,皆出於工坊對創意總監的全然信任與團結一心。


紀錄片的另一軸線則呈現,以男裝在時尚圈嶄露鋒芒卻沒有設計高級訂製服經驗的Raf Simons在走馬上任後,如何以自身風格呼應Dior原創概念。在閱讀迪奧先生的自傳以及造訪他生長的宅邸等溯源過程中,Raf Simons逐漸爬梳出自己與迪奧先生跨越時代鴻溝而共通的設計意念,他援用美國藝術家Sterling Ruby畫作作為布料圖樣,成功為自己和Dior書寫新篇章。


如同迪奧先生受到同時代藝術發展而生的靈感,後繼的創意總監也從各面向受到不同藝術家啟發,在迪奧先生所建構的美學框架中無畏地表達自己的詮釋,持續帶領Dior向前邁進。如:Marc Bohan自美國藝術家Jackson Pollock的潑灑畫作獲得靈感,Gianfranco Ferré以法國藝術家André Derain人物畫的格紋服飾再予以轉化,而John Galliano則從美國藝術家Man Ray的影像創作汲取設計概念。在La Galerie Dior所策劃13個主題展間,陳列迪奧先生與繼任者所設計的高級訂製服到香水等經典作品、原始手稿和檔案文件等,以及重現迪奧先生的辦公室與秀場後台,得以一次綜覽Dior歷年積累的成就。


© KRISTEN PELOU



蒙田大道30號的未來


迪奧先生在自傳最後,將偉大的時裝設計師和猶豫不決的平庸之人疊合;守護大眾品味與自由做自己的兩個迪奧,皆用創意表達了內心最深處的期待和夢想。而創始於1946年以及在2022年煥然新生的蒙田大道30號,也像兩座背負著不同階段使命的品牌載體,於此時交會、蛻變。Dior的過去、現在成就了四分之三個世紀的輝煌,這座不斷生成與實現夢想的堡壘依然熠熠生輝,而未來還有無限的想像維度。


對應迪奧先生對蒙田大道30號的註解「這裡就是神奇美好的薈萃之地」,不同的空間規劃與情境感受如同故事推進的章節,引領大眾持續探看Dior的內核。除了參觀藝廊以及享受精品店、美妝保養服務外,融入Dior精神的花園、餐廳、套房等空間,更提供嶄新且全面的體驗。這種如身處夢境般的愉悅感受,如同迪奧先生說的:「我的夢想是讓女人不僅更漂亮,而且更快樂。」


這種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正如Dior董事會主席暨執行長Pietro Beccari所言:「奢侈品正走向陌生的虛擬世界,所以我們想創造一種獨特的體驗,你可以在這裡見證Dior DNA的物理化身,看到Christian Dior的辦公桌和他的世界,是傳統與現代、藝術和心靈的結合。」踏入逾一萬平方公尺的殿堂,每個人都回憶自己與Dior的邂逅以及投射未來的藍圖,於此無所不在地感受Dior精神,並且活得很Dior。


© KRISTEN PELOU ARTWORKS FOR THE TABLE © DELOS & UBIEDO ARTWORKS FOR THE WORK ON THE CEILING © PAUL COCKSEDGE



© KRISTEN PELOU PAINTING © GUY LIMONE


 

Get a Snapshot of Future Luxury


法國作家Jean Cocteau曾如此描述迪奧先生:「這個天才在我們的時代是獨一無二的,他的名字意味著上帝(Dieu)和金子(or)的組合。」 走過75年,Dior展現各時代特有的浪漫、柔美、細膩等經典風格,不僅貫串品牌核心也帶給世人精緻的品味指引。 這棟屹立不搖的巴黎宅邸歷經華麗洗禮的新生,在各個環節與角落無一不緊扣著迪奧先生成立品牌的初衷,更是品牌致贈世人最浪漫的禮物。

 

© KRISTEN PELOU


 

Text ‬‭|‬‭ ‬Abby Tang · Photos ‬‭ |‬ Dior‭ ‬

bottom of page